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雍姞的女子,她曾面临过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在父亲与丈夫之间,必须做出一个生死决断。这个决定牵动着她的命运,一边是自己亲生的父亲,另一边则是自己深爱的丈夫。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抉择。她的母亲没有多说什么,只给了她简短的四个字:“人尽可夫”。就是这四个字,犹如一道闪电,让她做出了最终的决定。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四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成了贬义词。
郑厉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继位前名叫公子突。他是郑庄公的次子,担任国君期间,从公元前701年到前697年,以及从公元前680年到前673年。郑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曾多次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公元前714年,北戎部落侵犯郑国,山戎是当时活动在今河北一带的古老民族,善于在林间狩猎。郑庄公带领郑国军队迎战,但心中忧虑重重,因为郑国的军队依赖战车,而北戎则以步兵为主,郑庄公担心他们会绕过正面攻击,突然袭击郑军的战车阵列。
在这一危急时刻,公子突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战术,他建议派遣一些勇士假装不敌,故意撤退引诱敌人深入,然后在敌人后方埋伏三道伏兵。郑庄公采纳了这一计策,最终,郑国军队在公子突的智慧下,将北戎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成功保护了国家的安危。
展开剩余71%然而,随着郑庄公的去世,郑国的大臣祭仲趁机将公子突的哥哥太子忽推上了王位,成为了郑昭公。此举引发了宋国国君宋庄公的关注,因为他认为祭仲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定。于是,宋庄公设计诱骗祭仲,将其控制住,威胁他如果不支持公子突继位,就将他杀掉。为了保命,祭仲无奈答应了宋庄公的要求,公子突即位成为郑厉公。
郑厉公登基后,祭仲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令他心生疑虑。祭仲过于专横,逐渐让郑厉公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了威胁。为了摆脱祭仲的控制,郑厉公决定拉拢祭仲的女婿雍纠,密谋让他暗中刺杀祭仲。这个阴谋在《史记》和《左传》中都有记载。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记载道,郑厉公在位的第四年,因祭仲专权而深感忧虑,他暗中指使自己的女婿雍纠执行刺杀计划。雍纠的妻子,正是祭仲的女儿雍姞。当得知丈夫的计划时,雍姞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她既爱丈夫,又敬父亲,心中百感交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在她焦虑不安的时刻,雍纠决定行动,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企图借机下手。
然而,雍姞决定寻求母亲的帮助。她回到娘家,向母亲求教该如何是好。雍姞的母亲听后大惊,急忙劝道:“人尽可夫,父亲只有一个,怎么能拿来和丈夫相提并论?”她母亲的意思是,丈夫可以再找,但父亲是唯一的,不能将父亲和丈夫同等看待。
这一番话让雍姞如梦初醒,终于做出了决定。母女俩迅速派人将这一信息传递给祭仲。祭仲得知后,果断命人将雍纠杀害,并将其尸体展示在市集上。郑厉公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痛恨雍纠,认为这样重要的事情居然向妇人透露,真是愚蠢至极,最终雍纠死得其所。
这件事之后,雍姞被后人尊称为孝女,她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说。那个“人尽可夫”的成语,原本是用来告诫人们,丈夫虽可以更换,但父亲却是唯一的,无法替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却逐渐被赋予了贬义,变成了指责女性行为不检点,轻易接受众多男子作为丈夫的负面评价。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成语的变迁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让我们对这段往事有了更深的思考。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