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秋天,我跟两个老朋友老张、老王,从沈阳坐飞机去朝鲜玩。飞机不大,型号叫安148,顶多能坐80来人。里面是大红的座套,铺着蓝地毯,颜色挺鲜亮,看着有点喜庆,也有点…怎么说呢,老派的感觉。
这趟飞行,真叫人难忘,主要是——颠!起飞降落晃得厉害就不说了,飞平稳了也不消停。时不时“轰隆”一声,整个飞机就跟着抖三抖。我瞅着窗户边上,油漆都磨掉了,心里直打鼓:这老伙计,不会散架吧?
好在空姐很稳当。人长得也好看,不是那种流行的网红脸,是圆润的、富态的,看着就让人安心的那种漂亮。关键是人家面对颠簸,面不改色,该干嘛干嘛。看她那么镇定,我们几个大男人也不好意思嚷嚷了,只能跟着硬挺。
平壤初印象:一朵安静的菊
飞机总算平安落地平壤。走出机场,就看到来接我们的人了。是个姑娘,穿着朝鲜传统的长裙子,红配绿,颜色挺鲜艳,但穿在她身上,不觉得俗气,反而挺大方。她个子大概一米六多点,皮肤挺白,脸蛋圆圆的,很饱满,化着淡妆。第一眼看去,不是那种惊艳的美,但很舒服,干净,像邻居家懂事的妹妹。
展开剩余84%她就是我们的导游,姓李。后来几天,我们都叫她李导。这姑娘身上有股特别的气质,像秋天路边静静开放的菊花,不张扬,不吵闹,就是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却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心里也跟着静下来。说真的,这趟朝鲜之行,后来很多地方印象模糊了,但李导这个人,却记得清清楚楚。就冲认识她,这趟路也值了。
温柔似水,润物无声
李导说话,声音不大,语速也不快,但吐字清晰,听着很舒服。我们仨都是急性子,问题一个接一个:
“李导,这栋建筑是做什么的?”
“李导,那座雕像有什么意义?”
“李导,咱们中午吃什么?”
甭管我们问得多琐碎,她从来不急不躁。总是耐心听完,然后微微侧头,带着温和的笑容,慢条斯理、清清楚楚地给你解释。那种感觉,就像喝了一杯温开水,熨帖得很。同行的老张,孩子都挺大了,私下跟我说:“这姑娘,脾气真是好。谁要是娶了她,日子肯定过得舒心。想跟她吵架都吵不起来。”
李导自己还在上大学,在平壤很有名的金策工业大学读大三。行程中有天,她特意带我们去她的学校看了看。
跟我们国内的大学很不一样。校园里特别安静。看不到手拉手的情侣,没有穿着超短裤、拖鞋溜达的女生,也听不到大声喧哗。偶尔遇到认识的同学,李导也就是笑着挥挥手,或者停下来,很认真地鞠个躬。那份礼貌和谦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这是李导给我们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温柔,有礼,像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让人感到舒服。
低调的“富家女”?
头两天,我们都以为李导就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导游赚点零花钱。但慢慢地,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是她的穿着。衣服看着款式简单,不花哨,但料子和做工都挺好,挺有质感。最让我们有点惊讶的是她的鞋!五天时间,我们注意到她换了六双高跟鞋!每一双款式都不一样,都挺时尚,尖头的、圆头的、带袢儿的、细跟的…而且,每双都跟新的一样,鞋跟干干净净,一点磨损的痕迹都没有。这可不像是省吃俭用买的。
更让我们意外的是她的手机。她手里拿着两部手机!一部是朝鲜国产的“阿里郎”,看着挺朴实。另一部,居然是当时最新款的苹果11!要知道,我们是2019年10月底去的,这苹果11才刚上市一个多月,在国内卖得还很贵,我们仨都还没舍得换呢!在朝鲜能用上这个,真不简单。这小李导,看来家境不一般啊。
谜底揭晓:广场边的汉堡亭
这个谜团,是在金日成广场解开的。那天天气不错,阳光挺好,我们仨忙着拍照。一回头,发现李导没在旁边。再一看,她走到广场边上一个小售货亭去了。只见她跟亭子里的一位阿姨(后来知道是她妈妈)说了几句什么,然后很自然地拿起一个汉堡、一瓶可乐,还顺手拿了一把遮阳伞,转身就回来了,递给我们遮阳。整个过程非常自然,一分钱没付!
我们仨互相看了看,心里有点犯嘀咕:这…是导游福利?还是…?后来找了个机会,装作不经意地问她:“李导,刚才那个小亭子,你好像很熟啊?”
李导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嗯,那是我妈妈开的店。”
啊? 我们仨都愣了一下,真没想到。
她接着给我们解释:广场周围这些卖东西的小亭子,产权都是国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租给个人经营,而且租金非常高。她家,就是那“很少一部分”中的一家。
我们更好奇了:“那…李导,这店一个月能挣多少啊?(方便问吗?)”
李导还是那样温和地笑了笑,说:“嗯…差不多能抵得上我爸爸一年的工资吧。”
这话让我们更惊讶了!她爸爸是金策工业大学的教授!在平壤,那绝对是高收入、有地位的职业!原来,这位看起来温温柔柔、谦和有礼的大学生导游,家里是真的有“矿”啊!只不过这“矿”,是金日成广场边上一个卖汉堡可乐的小小售货亭!这小小的亭子,竟然这么能“产粮”!
站台离别,一串加不上的QQ号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快,五天的行程转眼就结束了。我们要坐火车离开平壤。
站台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跟李导相处这几天,感觉像认识了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仨都提前准备了一点小礼物送给她。我把自己的充电宝递给她:“李导,这个你拿着,出门在外,手机有电方便。” 她也没多客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康桑密达),很自然地就收下了。看她还要忙着照顾其他游客,我们也没多耽搁。
上车前,我们互相留了QQ号(想着QQ可能比微信通用些)。火车快开时,我们隔着车窗使劲挥手,大声喊:“李导!常联系啊!”“明年有空再来!”“QQ加你啊!记得通过!”
火车缓缓开动,李导站在站台昏黄的灯光下,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个挥手告别的轮廓。
回国后,我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找到那张写着QQ号的纸条,仔仔细细地输入号码,发送了好友申请。满怀期待地等啊等… 没有回应。第二天,又试了一次… 还是没有动静。过了一个星期,不死心,再试… 依然石沉大海。
心里有点失落,在我们仨的微信小群里问:“老张,老王,你俩加上李导QQ没?”
老张回复:“加啥呀!我加了好几次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老王也说:“我也是!显示发送成功,然后就没下文了。咱仨抄的号一样吗?”
一对,号码一模一样!这就奇怪了。是朝鲜那边的网络限制太严?还是当时匆匆忙忙,李导写错了号码?又或者… 这段萍水相逢的缘分,就像那天平壤的晚风,轻轻吹过,就留在了那里?
这事儿成了我们仨心里一个小小的挂念。我们约好了,等以后有机会,国际旅行更方便了,一定要再找时间去趟平壤。不为别的,就想当面问问李导:
“李导,当年在平壤站台,我们留的那个QQ号… 是不是写错了?我们仨,一直都没加上你呢。”
后记
朝鲜之行的许多细节,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了。但那架颠簸的小飞机,李导在金日成广场边自家小亭子前那安然的神情,还有平壤站台暮色中她挥手告别的身影,却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
她身上那种“淡雅如菊”的安静,“温柔似水”的平和,还有家里条件优越却丝毫不张扬的低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心生好感。
那串始终加不上的QQ号,像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像一个小小的念想。它提醒着我,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这样一位特别的姑娘,过着与我们不同却又同样真实的生活。
她让我看到,真正的从容,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安定与平和。就像她,家里有收入不菲的小店,能用上最新的手机,也能穿着崭新的鞋子,但待人接物,依然是那份不卑不亢的温和与谦逊。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和温度。
这趟朝鲜之旅,因为遇见李导,而变得格外有意义。
发布于:山东省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