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已成为“十五五”时期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重塑、国内产业升级压力加剧的双重挑战,国企亟需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构建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体系。本文将从战略必要性、现实痛点、实施路径三个维度,系统阐述国企科技创新的破局之道。
一、科技创新:国企“十五五”发展的战略刚需
1
政策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国家战略导向。“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将科技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十五五”期间政策力度将持续加码。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一定要确保,比如新疆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得低于3%(自治区国资委、科技厅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自治区区属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国有企业的领导考核与研发投入挂钩。2023年推出的“科改示范行动”升级版,更将创新成效与国企负责人薪酬直接挂钩。
产业政策倒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高耗能行业面临严格的技术改造要求。据新华网报道,钢铁行业,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下,钢铁行业碳达峰目标初步定为: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传统工艺面临淘汰风险。同时,“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十大重点领域提出国产化率指标,倒逼技术攻关。
考核机制变革。国资监管体系正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质量等创新指标已纳入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权重普遍超过20%。部分省市试点“创新投入视同利润”政策,比如新疆自治区允许企业将国家级研发项目费用按照200%比例还原考核利润,将自治县级项目的研发费用按100%比例还原考核利润。
2
产业层面:技术代际更迭的关键窗口
技术革命加速。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和成本降低。德国ISFH研究所对隆基电池进行认证其转换效率达到33.9%;美国能源部(DOE)发布《氢计划:水电解技术评估》报告称,氢能成本从2024年的3美元/kg左右,在2030年可再生制氢成本或降至1.4-2.3美元/kg。传统能源企业若不布局新技术,恐将失去未来市场竞争资格。
数字技术渗透。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显示,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发展水平不断跃升,我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目前,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个,连接工业设备超96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重点行业转型步伐加快,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生产效率提升约30%。
跨界融合创新。生物制造、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催生万亿级市场。中国石化旗下镇海炼化公司拥有中国首套生物航煤装置,年加工能力10万吨;国家能源集团开发煤矿井下5G+无人驾驶系统,传统产业边界正在重构。
3
企业层面: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必由之路
市场竞争白热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信息,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1%,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频发。由于缺乏差异化的技术,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家只能拼价格,导致很多行业亏损严重。
价值链升级需求。据财经洞察智库报道,2024年进口美国高端芯片118亿美元,7纳米以下制程设备依赖度超80%。MRI、基因测序仪等进口额45亿美元,美国品牌垄断中国三甲医院60%市场份额。联影医疗虽实现CT机国产化,但核心传感器仍需进口,其128层CT机成本较GE同类产品高 22%。EDA工具、航空设计软件等“隐形壁垒”制约制造业升级,国产替代率不足20%。
可持续发展压力。ESG评级已成为国际投资者重要参考指标,ESG评级越高就越容易获得绿色融资。根据央视新闻经济半小时报道,传统煤矿每生产一吨原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2.5到3.5吨之间,而依托“无人值守、智能协同”的绿色开采新模式,煤矿每生产一吨原煤,仅排放约15公斤二氧化碳。
二、部分国有企业的现实困境:国企科技创新的六大桎梏
1
科技创新理念滞后:管理层科技创新意识不够
很多企业在选择战略扩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都是比较容易的产能扩张和业务扩张,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产能扩张和业务扩张又不可持续,因为缺乏以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构建行业竞争壁垒的思维;而且,通过产能扩张快速实现扩张战略的公司,一般在技术创新扩张方面的速度比较慢,最后都只能走向同质化竞争。
2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虽然国资委三令五申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央企国企,但是,很多管理者为了企业的利润,缺乏长期战略投入意识,导致公司的科技创新战略投入不够。很多所谓的科技创新项目都是东拼西凑的而非真正的科技创新项目,很多公司的科技创新项目都是现有的技改项目,真正投入科技创新的比例很低。
3
科技创新体系缺失:创新链各环节割裂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央企国企不重视科技创新,导致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立项流程和决策机制,缺乏规范的项目运作流程,进而导致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的科技创新项目失败,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这样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例如,某央企没有对相关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科学的立项研究,缺乏对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和竞争分析,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成本比竞争对手的售价还要高,导致项目投资的几千万打了水漂,项目烂尾。
某化工行业国企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的项目立项流程和决策机制,导致项目投产的时候,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生产的产品直接被淘汰,投资几个亿的项目直接进入亏损状态。
4
科技创新资源碎片化:重复建设严重
某国企由于缺乏集团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导致3家装备企业分别建设智能焊接实验室,单家投入均不足2亿元,造成资源重复建设。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专项调研数据,很多集团内部的同类科研项目重复率达到38%,尤其是同产业的集团公司。
5
科技创新激励失效:动力机制不健全
有些央企国企集团不太重视科技创新,导致科技创新人才的工资和待遇偏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很多人才被民营企业挖走,造成核心人才流失。留下来的,都是普通人才,更加难以支撑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
6
科技创新人才断层:核心人才储备不足
和上面的问题类似,缺乏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很难留下优秀的科研人才,导致很多集团的关键核心领域缺乏有能力的核心人才。
三、实施路径:构建八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基于我们在帮助一些央企国企进行战略规划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的经验,就国有企业如何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我们给大家分享几点思路和建议:
1
顶层设计:构建集团三级研发体系架构(部分集团可能是四级)
没有好的组织体系,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就无从着手,顶层设计构建企业的研发体系架构,明确集团和分子公司的定位与职责,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集团中央研究院:负责体系建设,统筹集团科技创新,聚焦基础研究。
子公司(事业部)研发中心:负责行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
生产基地技术部:负责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和实施工艺改进。
某集团的三级研究架构
2
科技创新战略聚焦:技术组合管理
很多公司的科技创新项目缺乏规范化的战略研究,公司的科技创新项目太多,战略不够聚焦,单个项目的投入不够,导致项目失败,或者研发出来的产品已经没有市场。
因此,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选准战略方向,是科技创新项目成功的首要条件。
3
构建科技创新流程体系:IPD体系
构建科学规范的产品研发体系(IPD),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规范化,另一方面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通过IPD端到端的产品研发流程,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通过IPD的组织IPMT,提高决策委员会的运作效率。通过PDT组织,提高跨部门的团队运作,提高项目运作效率。
IPD产品研发流程
4
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多元价值分配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要素,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积极性,是科技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机制。
通过多元化的分配机制,提高集团员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提高员工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科技创新团队。
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方式有很多,根据我们以往的设计经验,主要有项目激励、过程激励、目标激励、T+3激励模式,科研成果激励、科研转化激励、跟投机制和股权激励等等,根据不同的企业形态,激励模式也不一样。
5
核心人才引进:柔性引才网络
有了科学规范的针对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就可以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加盟。当然,每个集团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盘点现有的人才,以及未来对核心人才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计划。
6
生态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强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也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万华化学和清华、北大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很多项目给万华化学带来巨大收益。中国商飞牵头组建大飞机创新联盟,聚集21所高校、56家企业。
当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也需要设计好的合作机制,否则,双方的诉求不一样,也很难达到实质性的项目落地,或者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不愉快的问题,好的合理的机制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7
投入保障:多元化资金渠道
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我们在给很多公司设计科技创新资金来源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途径。除了企业自身的科研投入外,政府相关科研项目申请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社会上的一些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也是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来源。
8
科技创新文化和意识: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
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科技创新的文化和氛围支撑。一个缺乏创新氛围的组织和团队是很难鼓励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不愿承担风险和失败的组织,也很难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因此,集团需要在各个场合构建科技创新的文化和氛围,鼓励大家积极提出好的想法、参与好的项目,而不是打压,或者追究责任。
四、实施保障:三大关键机制
一把手工程:科技创新的企业的战略问题,是一把手工程。而且国资委也将科技创新纳入领导班子的KPI考核中,权重不低于30%。而且很多国资委也将科技创新的投入从企业利润核算中扣除,有些省份还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投入双倍回调,这些政策都是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帮助企业真正构建核心竞争力。
容错清单:科技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相关的容错机制是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而且很多国资委也出台了免责清单,为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扫清障碍。
数字赋能:构建必要的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对集团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指导,对集团的研发项目进行全流程可视化管理,提高研发项目决策效率,提高研发团队配合效率。
结
语
国企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十五五”期间,唯有将创新基因深度植入企业战略、组织、流程、文化各层面,方能实现从“规模领先”到“技术领先”的质变。这场变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战略耐心。
推荐阅读THE END
和君咨询:亚洲大型规模的综合管理咨询机构,拥有25年咨询经验,咨询队伍超过1000人,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卓有实效的思想、知识和解决方案。宣传片: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媒体合作、业务咨询请联络:400-093-2688。
点击“阅读原文”可与我们沟通哦~
]article_adlist-->点击在看,评论分享
]article_adlist-->
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